聽說北京市石景山區(qū)模式口地區(qū),依托京西古道和古建群落,保護性開發(fā)歷史文化街區(qū),因為老物件多、文化味足,且保留了原住民的生活氣息,被紛至沓來的訪客捧成了“網紅打卡地”,記者帶著好奇,前去探訪。
10月的傍晚,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qū)華燈初上。一頭銀色的雕塑駱駝從東入口的墻壁中穿行而出,昂首跟著前面的“駝隊”。木質廊架上的駝鈴燈隨風響起,仿佛將人帶回千年前的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縱橫于北京西部群山之中,曾是京城與周邊地區(qū)聯(lián)系的交通要道。古時,京西山中遍藏“烏金”,元、明以來,京城百萬人家皆以煤炭為薪,這里出產石材,琉璃燒制聞名京城,運輸全靠山中道路。拉煤運貨的駝馬日夜不息,拜佛還愿的人群往來穿梭,出征回師的隊伍調度換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竟在堅硬的石面上擠出深深的蹄窩,向今人訴說著這里的繁華過往。
模式口是京西古道進京的重要隘口,原名“磨石口”,因山中青石可做磨刀石而聞名,其歷史可追溯至西周。京西古道商貿繁榮,帶動了模式口地區(qū)服務業(yè)的發(fā)展,街上逐漸興起大車店、雜貨店、鐵匠鋪、藥店、酒館等。
傍晚涼風習習,三三兩兩的老人正聚在街頭聊天。“小時候都是聽著駝鈴聲醒來。”67歲的居民殷福生聽說記者來采訪,熱情地要陪記者走一段。他說,自己小時候就住這條街,天剛亮駝隊就進村了,李家出來賣面茶,馮家吆喝“爛蠶豆”,磨石口的一天開始了。
駝鈴聲聲,在老舍先生筆下,祥子也從這里走過。
殷福生自豪地說,1500米長的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qū)文物古建非常“扎堆”。有法海寺和承恩寺2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田義墓和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陳列館2處市級文保單位,另有3個區(qū)級文保單位和普查登記文物12處,有價值的院落37處。
民國時期的“恒德成布店”,臨街店面依然保留著一個世紀前的模樣,內部卻改造成了藝術文化體驗空間;第一過街樓舊址現(xiàn)在是“網紅”書店——京西書局;第二過街樓遺址晚上會投影出駝隊載滿貨物走過街道的場景;核心地段的一處危房改造成傳揚茶文化的“乘之堂”;古時駝隊休憩、飲水的水井,現(xiàn)在變成了龍王廟小廣場,可供居民納涼、聊天。
青石路與投影燈交相輝映,灰瓦紅漆與玻璃櫥窗配搭和諧,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qū)充滿“古舊”與“新生”的時空碰撞,透著商業(yè)與“留白”的藝術選擇?!?3景、23院、93鋪”每一處都力求精心打造、別出心裁、意味深長,每一處都不越位,使商業(yè)氛圍與居住功能共生,讓歷史傳承與民俗習慣共存。
“我小時候磨石口可沒這么漂亮?!币蟾If,民國時期要給北京通電,線路必須從磨石口通過,時任村長李雅軒力主先把村子“點亮”,便有了北京第一個通電村。1923年,時任宛平縣長湯小秋批準村子更名為“模式口”,取“各村通電模式”之意。
京西老學堂西側,至今矗立著這位村長的雕像。在他的努力下,京師華商電燈公司不僅為模式口村通上了電,還給村里捐建了一所小學,讓“光明”帶來文明。如今,龍王廟廣場東側仍舊屹立著當時用過的木質電線桿,見證著模式口的變遷。
在掛著大紅燈籠的民宿“六如小筑”門口,店主趙中元正和幾位街區(qū)管理人員說話。趙中元是一名設計師,原本被請來設計這個民宿小院,得知街區(qū)提前招商,因為看好模式口的發(fā)展,決定自己租下小院當老板。
“我們在模式口創(chuàng)新了‘招商前置’,商戶在設計階段就能介入,避免了先建設后招商可能帶來的改造成本。整體開發(fā)也可以提高效率、降低風險、壓縮成本?!蹦J娇跉v史文化街區(qū)的第三方管理者——泰福恒公司模式口項目招商策劃部副經理聶瑛說。
“為了盡可能留住街區(qū)的歷史風貌,我們按照‘一院一方案’的理念,每個點位都用心溝通、精心設計、齊心推進?!碧└:愎灸J娇陧椖扛赂脑焓聵I(yè)部總經理鄭福海說,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qū)由政府主導、國企運作、專業(yè)化團隊運營,三者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在互相配合、充分協(xié)商的基礎上,讓文物保護、居民生活、商業(yè)氛圍都盡可能落實落優(yōu)。
“之前以為客流主要是游客,沒想到常有周邊園區(qū)工作的白領在我這里長租,這能帶來一部分穩(wěn)定收入。今年以來,小院入住率能達60%左右,一個月收入一兩萬元?!壁w中元說,如今自己在這里待的時間越來越長,越來越喜歡這里的慢節(jié)奏。
涼爽愜意的晚風中,陣陣駝鈴蕩去,熙熙看客逍遙……
在模式口社區(qū)居民委員會門前,60歲的居民志愿者吳樹英正在為游客講解社區(qū)發(fā)展的歷史。
她說,幾千年的商賈要道,在模式口沉淀了特殊的商業(yè)文化,本地居民見多識廣,一些有商業(yè)頭腦的人,大多自己做起了買賣。
然而,占道經營、私搭亂建、污水橫流、垃圾成山等問題也越來越突出……2010年前后,小偷小摸、溜門撬鎖、煤氣中毒等事情時有發(fā)生,“如果著火,消防車都進不來”,模式口村走入了發(fā)展“瓶頸”。
因為交通堵塞和運輸方式變革,駝鈴聲也從模式口消失了。
2010年前后,石景山區(qū)同樣面臨著一次轉型。北京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后,首鋼集團涉鋼產業(yè)整體搬遷,幾乎“帶走”石景山一半的GDP,老的發(fā)展模式走不通了。
模式口到了不能不改的地步,但怎么改卻一直沒有定論。一是區(qū)里產業(yè)空心化、財政壓力大,雖然中央和北京市對文物保護有明確的資金和政策支持,但是像模式口這樣的歷史文化街區(qū)如何改造,政策上還有很多空白,要干就得靠自己,靠改革創(chuàng)新,走出一條新路。另一方面,專家的意見建議、居民的訴求心愿,都要進行統(tǒng)籌考慮,讓改造的每一步都經得起時間考驗,對得起歷史。
2017年,一份重要文件改變了石景山和模式口的命運——《北京城市總體規(guī)劃(2016年-2035年)》明確,石景山區(qū)納入首都中心城區(qū),將建設國家級產業(yè)轉型發(fā)展示范區(qū),綠色低碳的首都西部綜合服務區(qū),山水文化融合的生態(tài)宜居示范區(qū);《北京城市總體規(guī)劃(2016年-2035年)》還特別提出“站在完善首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高度去推進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保護利用”。而模式口地區(qū)正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上的重要節(jié)點。
“為了落實老城保護相關要求,我們逐漸明確了不走拆遷重建‘老路’,確定了保護性開發(fā)的思路?!笔吧絽^(qū)委常委、常務副區(qū)長李先俠說。
按照“文物保護是核心,環(huán)境整治是前提,有機更新是遵循,民生改善是重點,業(yè)態(tài)提升是關鍵”的理念,石景山區(qū)各級成立工作專班,將街區(qū)改造作為培養(yǎng)干部、識別干部的重要載體。金頂街街道黨工委書記馬斌說,通過搭建“老街坊”議事廳、懇談會等平臺傾聽民意、解決訴求,老百姓成了城市更新的重要推動者。拆除違建、疏解人口、修停車場、污水進管、“飛線”入地、煤改電等工作順利展開……
模式口村社區(qū)黨委書記杜健民告訴記者,社區(qū)梳理了垃圾站、配電箱、停車場等民生痛點100多個;市、區(qū)、街道多級聯(lián)動,創(chuàng)新解決了2000余個大小難題,很多是過去多年想解決而未能解決的問題。
垃圾堆改成了小廣場,無序發(fā)展的早市變成了整潔有序的街區(qū)、景致怡人的院落……
開發(fā)中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平房確權。金頂街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馬兵說,由于歷史原因,2002年石景山區(qū)整體實施“農民轉居民”后,平房確權成了大難題。房屋不能確權,居民進行房屋修繕或重建不能辦理審批手續(xù),也無法通過產權引來資本,分享更多發(fā)展紅利。
無路可走只有尋找新路。此前,《關于首都功能核心區(qū)平房(院落)保護性修繕和恢復性修建工作的意見》創(chuàng)新性提出,私房產權人自愿參與保護性修繕和恢復性修建的,建設完成后按規(guī)定辦理不動產登記。石景山區(qū)創(chuàng)新使用這條政策,給模式口的保護性開發(fā)提供了重要依據。
如今,沿街的民房外立面全部免費改造,門臉房被統(tǒng)一躉租或者征收重建。殷福生家的房子交給平臺公司出租,收入會根據市場行情適度增長。吳樹英家的房子納入了整體規(guī)劃,正等待下一步改造提升。
過度喧囂的煙火氣褪去,歷史的樣子變得更加清晰。
由模式口北街上山,距今近600年的法海寺安靜地矗立在半山腰。這座曾經的皇家寺院,藏著宮廷中最高級別畫師所作的明代壁畫,與敦煌壁畫具有同等高的價值。為了讓更多人領略這些精美的壁畫,石景山區(qū)把山下一座茶棚改成了“法海寺壁畫藝術館”,用數字技術等比還原壁畫,讓觀眾看得更清、看得更細、看得更深。
“法海寺壁畫當中最有名的人物形象是水月觀音像,她從頭到腳披了一件薄如蟬翼的白紗衣,觀眾既可以清晰地看到薄紗,還能看到白紗下面的肌膚、飄帶、瓔珞、紋飾等,畫工超群?!敝v解員莊瑞顏說,藝術館用數字化手段對壁畫進行了局部放大,觀眾可以清晰地看到細節(jié):這件白紗衣由無數的六棱花瓣組成,每朵六棱花瓣中繪有48根細線,這才呈現(xiàn)出似有若無的效果。
“我們老居民最在意的就是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別給整沒了。”吳樹英對游客說,法海寺門前有一座小石橋,橋下長著四棵百歲古柏。近幾年,政府花錢整修了小橋,同時計劃辟出新路讓車輛繞行,以便更好地保護古樹。這些事,讓自己對社區(qū)的未來充滿信心。
“我們成立了老街坊巡邏隊、勸導隊,為我們的美好生活護航。”吳樹英爽朗地笑著說,2022年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qū)榮獲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實踐”案例,成了“網紅打卡地”,自己因為介紹模式口,也上了電視成了“網紅”。
入夜,游客漸漸散去,木質廊架上駝鈴燈的響聲變得更加清晰。
留住駝鈴,某種意義上就留住了京西的鄉(xiāng)愁,也守住了首都北京永續(xù)發(fā)展的一條文化根脈。(記者涂銘 丁靜 陽娜)